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人文學的過去與未來
The Past and Future of the Humanities 
開課學期
109-1 
授課對象
 
授課教師
傅 揚 
課號
Hist1614 
課程識別碼
103 53100 
班次
 
學分
2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 
上課時間
星期一6,7(13:20~15:10) 
上課地點
博雅202 
備註
A25:歷史思維、公民意識與社會分析
總人數上限:80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1091Hist1614_h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人文學(Humanities)有悠久歷史。現在一般認知的人文學(科),既是西歐文明發展下的產物,亦體現不同文化傳統各自的在地特色。人文學的聲望與命運起伏,不只是學科本身的問題,還涉及不同時代、不同社會環境和不同文化觀念間的互動。進入二十一世紀,人文學則必須進一步回應實用性和數位科技的挑戰。
本課程分成二部分。學期前半以西歐∕北美為經,考察人文學與若干社會、文化現象的關係,期許同學在近代知識與思想史的背景中,加入在地(臺灣)的學習與生活經驗,思考人文學的內涵。學期後半則將重心置於數位人文學(digital humanities)的發展,探討數位時代的人文學應該如何保持韌性,持續在知性與社會上發揮其角色。 

課程目標
本課程旨在帶領同學認識人文學的發展及其當代危機,以及數位人文學(digital humanities)帶來的可能性,幫助修課學生思考人文學的理念、實踐和潛力,並反思何謂人文素養。 
課程要求
修課同學須於課前閱讀指定資料,課堂上參與討論或作答,並根據課程指引增進讀物量和思考深度。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另約時間 備註: Please the lecturer through emails 
指定閱讀
每週指定閱讀將於課程網頁上提供下載。 
參考書目
艾倫‧布魯克(Alan Bullock),《西方人文主義傳統》
金耀基,《大學之理念》
Martha C. Nussbaum,《功利教育批判:為什麼民主需要人文教育》
Charles Percy Snow,《兩種文化》
雅各‧索爾(Jacob Soll),《大查帳:掌握帳簿就是掌握權力,會計制度與國家興衰的故事》
任博德(Rens Bod),《人文學的歷史:被遺忘的科學》
埃里克.施密特(Eric Schmidt)、杰瑞德.科恩(Jared Cohen),《數位新時代》
林富士主編,《「數位人文學」白皮書》
項潔編,《數位人文研究的新視野:基礎與想像》
安妮‧伯迪克(Anne Burdick)等,《數字人文》
其它資料將隨課程進行補充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平時成績 
40% 
含出席、討論、小測驗、課堂表現等 
2. 
期中考 
30% 
 
3. 
期末考 
30% 
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9/14  課程說明 
第2週
9/21  什麼是人文主義 
第3週
9/28  大學的理念 
第4週
10/05  人文學科的發展 
第5週
10/12  兩種文化 
第6週
10/19  實用性的爭論 
第7週
10/26  經典平時作業討論 
第8週
11/02  需要讀經典嗎 
第9週
11/09  期中考 
第10週
11/16  公共知識份子 
第11週
11/23  專題演講:許正欣,「共享共構的數位博物館挑戰:以開放博物館平台為例」 
第12週
11/30  數位時代及閱讀 
第13週
12/07  數位人文學的確立 
第14週
12/14  數位人文與文化產業 
第15週
12/21  數位典藏:同學作業討論 
第16週
12/28  專題演講:賴萱珮,「從數位典藏到文化產業--以《CCC創作集》與《歷史地圖散步》專案為例」 
第17週
1/04  總結:數位時代的人文學 
第18週
1/11  期末考